[热]经济学毕业论文(第7页)
本文共计4688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7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2.3对产业结构影响
流域国内生产总值为600.17亿元,三类产业产值结构比为14.2∶53.3∶32.5。其中,流域白酒产业占第二产业比重90%以上,基本接近第二产业值。第一产业较贵州省(12.7∶40.9∶46.4)高1.5%,较全国(10.0∶46.6∶43.4)高4.2%;第二产业已超过贵州省及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从不同区域来看,流域上游对农产品的依赖程度较高,较为贫困,产业结构比为30.1∶39.4∶30.5。中游因特殊的水质与气候环境,白酒酿造业发达,带动整体经济发展效应显著,产业结构比为6.1∶63.1∶30.8。下游区随着赤水丹霞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旅游业迅速发展,成为主导产业,产业结构比为14.8∶44.6∶40.6,但与全国相比仍有10年的差距。
3白酒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3.1流域水量逐年减小
赤水河流域贵州境内设置有赤水河站(入境)、茅台站(中游)、赤水站(出境)3个水文站。根据监测数据,2009~2011年各个断面年平均流量呈减少趋势,分别减少23.7%、34.6%和37.1%。急剧减少出现在2010~2011年。与2010年相比较,2011年入境赤水河站年平均流量减少13.7m3/s,减少34.9%;茅台站年平均流量减少30.1m3/s,减少36.9%;出境赤水站年平均流量减少80.1m3/s,减少39.0%。由此可看出,受降雨减少等因素影响,上游来水量在减少;但从茅台站开始水量减少幅度明显增大,茅台站到出境之间白酒工业取水对水量减少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3.2水质变差
根据赤水河干流设置的8个水质监测,采用2012年平均水质数据(由贵州省环保厅提供),用单项污染指数法评价各断面水质。赤水河流域贵州段COD值、氨氮、总磷均达到规定表水功能区划的水功能要求,但总磷存在严重超标现象,上游清水浦断面浓度最高,而随着河流流至茅台河段,总氮超标量呈减少趋势,这得益于河流自净作用,另一方面,可能反映该河段总氮污染主要源于云南和四川。同时,贵州境内坡耕地比重大,垦殖率高,施用的化肥部分顺坡而下进入了赤水河,可能致使水体大部分总氮超标。
3.3白酒产业自身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
根据全省白酒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底,白酒产量要达到80万kL,赤水河流域为白酒业发展的主要区域,届时从赤水河年取水量将达3200万t,新增废水2560万t;即使污水100%达标排放,到2015年也将新增排放COD2560t、氨氮384t;2020年将排放COD4320t、氨氮648t,所带来的环境压力非常惊人。到2020年,白酒产量规划达到135万kL,从赤水河年取水量为5400万t,产生废水4320万t。赤水河白酒工业生产用水高峰时间集中在每年8~10月,也就意味着到2020年在平均流量不减少的情况下,在这3个月,赤水河流量的1/3要被取走。水量减少导致水环境容量急减,而污染物排放增加,流域水质必定超标,水环境必将遭受严重污染。
4可持续发展方式与布局
4.1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分配排污空间
水质水量作为赤水河白酒工业发展的基础,是白酒产量和品质的保障。应加强流域水资源支配和管理,限定不同河段取水口位置和数量,推行取水收费制度;在保障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下,划定流量安全阈值作为红线,合理分配取水量及安排取水时段;加强白酒工业污染物排放管理,规范排污口位置、数量,实行区域管理责任制;推行污染物排放空间权限管理与控制监管,根据不同河段水环境质量目标、环境容量、污染状况,推算出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将其分割成若干规定的排污权空间,并分配到流域内各县(市、区),再分配到辖区各企业,形成流域整体-区域-企业一体化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模式。同时,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取水收费和排污权交易收益可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补偿。
4.2发展白酒关联产业,延长产业链
赤水河流域以贵州茅台为领导品牌的优质酱香型白酒,在国内外赢得美誉,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但总体上,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业链短,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缺失白酒产区的文化,极易受突发性事件或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依托白酒工业园区、旅游园区、农业园区等工程建设,将白酒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融合,实现三产业联动,以白酒产业激活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带动旅游产业、旅游产业促进白酒产业的内生循环,大幅拉动当地的整体经济水平。在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健康酒的背景下,赋予不同白酒以鲜明的品质特色和文化个性,使白酒成为生态、文化、服务等产业价值的重要载体。

![[热]经济学毕业论文(第7页)](http://www.lw54.com/d/file/p/20240416/795610f50fc3d5810d5120bd596d0a3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