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报告汇总(精选33篇)(第11页)
本文共计7130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3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三、实践体会:
1、自主学习
工作后不再象在学校里学习那样,有老师,有作业,有考试,而是一切要自己主动去学去做。只要你想学习,学习的机会还是很多的,老员工们从不吝惜自己的.经验来指导你工作,让你少走弯路;集团公司、公司内部有各种各样的培训来提高自己,你所要作的只是甄别哪些是你需要了解的,哪些是你感兴趣的。
2、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
在工作中,你不只为公司创造了效益,同时也提高了自己,象我这样没有工作经验的新人,更需要通过多做事情来积累经验。特别是现在实践工作并不象正式员工那样有明确的工作范围,如果工作态度不够积极就可能没有事情做,所以平时就更需要主动争取多做事,这样才能多积累多提高。
3、团队精神
工作往往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一个团队在完成一个项目,在工作的过程中如何去保持和团队中其他同事的交流和沟通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位资深人力资源专家曾对团队精神的能力要求有这样的观点:要有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合理的分工可以使大家在工作中各尽所长,团结合作,配合默契,共赴成功。个人要想成功及获得好的业绩,必须牢记一个规则:我们永远不能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团队利益之上,在团队工作中,会出现在自己的协助下同时也从中受益的情况,反过来看,自己本身受益其中,这是保证自己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社会实践报告汇总 篇10
生活摄影课是摄影学院的一门专业课,不同于一般课堂学习的是它要求我们深入生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因此我们应该走出学院,走出北京,到我们不太熟悉的生活中,去发现,去了解,去感受。
从1999年摄影学院的“生活摄影课”开设以来,结合国家开发西北的宏观战略,自己也制定了一个系统完整的五年教学计划。关注西北,关注他们的开发,记录他们的发展足迹,培养学生自觉地找到理想和现实社会的着眼点,与国家的发展建设结合起来,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争当时代的目击者和见证人。我们作为学摄影的人在这场大发展中应该做出自己的贡献,用摄影的方式记录一个时代的发展。我们只有走入西北以后,才能真正了解那里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
今年是我院西北行的第3年。开学前夕,我们踏上了去往河西走廊的火车,生活摄影课由此开始了。进入甘肃以后,在火车上看到的尽是茫茫戈壁。这些城市与我们熟悉的北京等地有什么不同?这是我们想观察和拍摄的。这是我们这次生活摄影课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第一站是甘肃敦煌。敦煌凝聚着中华民族璀璨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这座昔日的丝绸重镇,今朝已成为一座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的城市。从建设规模来说,敦煌城区很小,但是非常规范化。周围有着大量的农村,那里的道路不像城区那样笔直,它更具生活化。那里的居民是汉族和维吾尔族杂居。汉族人把墙刷成土黄色,而维吾尔族人则把墙刷成白色,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也是敦煌给我们留下最直观的感受。在随后几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敦煌。在这里,种植水果和棉花是最普遍的谋生手段。所以我们以这为主题,走入敦煌人的家里,和他们交流谈心,让他们清楚地了解到我们是学生,是来记录敦煌的发展和建设的。建立了这份友情之后,我们再拍摄他们日常生活的时候就更自如了。经过了解的拍摄往往能抓住平常不注意的细节。
在对城市有一定的认识后,我们又记录了一些西北特有的景物。民族的瑰宝——莫高窟。只有走入这里,才能有平时体会不到的感觉。莫高窟之所以可以傲视异邦古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文明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接着我们去阳关和玉门关,塞外古迹真是让人惊叹。“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句,当我们仰望古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份苍凉的感觉。敦煌的最后一站是雅丹。这里没有公路,交通不便,深藏于大漠腹地,不被世人所知。在拍摄雅丹地貌的过程中有一个意外收获。在老师的积极争取下,当地人带领我们进入以前被称为“死亡地域”的罗布泊。让我们万万没想到的是这里居然有一批金矿工人在劳动、生活。我们抱着好奇的心情去了解他们。在这里,吃的、喝得都要从几百公里以外运过来,条件相当艰苦。同样,正是由于我们的进入,才让他们了解到,还有我们这批学摄影的人能够来这里。拍摄过程里,在与他们不断的交流中,我们得知他们每天开采金矿的劳动量相当大,但收获却很小。而他们对于工作环境的艰苦毫不在意,因此我们在拍摄时更关注的是他们工作时的动作、神情等。正是有了这种感觉,我们才逐渐认识到什么是纪实摄影。纪实摄影的过程是一个思考问题的过程。去金矿之前,老师根据以往国外摄影大师们拍金矿的状态与方法布置作业。因此,我们必须带着作业选题有目的的去拍摄,只有这样才不会一味地乱拍,才能够充分表现出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