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专业认识实习报告(通用32篇)(第36页)
本文共计8219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74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六)对帐(编试算平衡表)。对帐是对帐薄数据进行核对,以检查记帐是否正确,以及帐薄是否平衡。它主要是通过核对总帐与明细帐、总帐来完成帐帐核对。试算平衡表就是将账中设置的所有科目的期末余额按会计平衡公式借方余额=贷方余额进行平衡检验,并计算科目余额表及是否平衡信息。一般来说记帐后,只要记帐凭证填制正确,根据凭证记帐后各种帐薄应该是正确的、平衡的,但由于错误填写会引起帐帐不符,账实不符。为保证帐证相符,应经常进行对帐,每月至少一次,一般在月末结帐前进行。老师让我简单的进行了人工核对。
(七)根据给出的相关内容编制本月的负债表和损益表。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一种会计报表,它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方程式,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损益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损益表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把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与成本、费用进行配比,从而计算出报告期的净损益数。
(八)装订凭证。装订凭证我原本以为是一项极易做的事情,但是它并不是我想像中的那么简单,使用打孔机都含有一定的学问。还有就是装订好后,在凭证的封面坐上记号,还要用阵线缝起来,打孔机打的孔不能太靠里否则会一塌糊涂,看不清楚。太靠边缘有害怕弄坏,纠结完了。
四、实习体会
首先,会计工作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会计工作是一门很精准的工作,要求会计人员需准确核算每一项会计指标,正确使用每一个公式,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数字的敏感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传统会计主要是对企业过去及现在的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会计结果是作为明确责任、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它受到企业内部和外部利益关系人的高度重视,并按会计准则的要求对外报告。一般而言,这些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往往有实际凭证做为根据,有很强的可验证性,会计处理结果是确定的,表现为会计结果与经营活动一致。
“纸上学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短短两天的实习,学到了不少东西,了解了不少东西,看到了自己的对会计的专业知识掌握得很少。所谓会计行业越老越值钱,以前总认为会计最重要还是经验,但是这次的实习改变了我的想法,理论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毕竟会计的专业比较强,而且有一些比较死的东西是必须掌握的。如果没打好理论基础,真正到了工作会没有头绪的!
其实无所谓说哪个更重要,哪个比较不重要,而是应该两者兼优最好。实习中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1、课上学习没有把知识很好地串起来,而业务不是像书上一样,是分块进行讲解的,它是连续的,所以在处理一笔业务的时候,知道要做什么,但是却不知道从何处开始。在学以致用方面很需要努力。2、毕竟只学习了基础会计这门专业课,只能说是很皮毛的东西,专业知识还是很欠缺的,会计囊括的东西是很多。
其次,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地积累经验,虚心向他人求教,提高专业水平;同时需要密切关注会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培养正确的法律思想,积累辨别是非的经验,遵纪守法,诚信做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计人员不仅要和学院内部人进行交涉还要同银行、财政局,工商局等机构进行交涉。对下要收集会计信息,对上要汇报会计信息;对内要相互配合,共同整理,对外要与社会公众和各政府部门搞好关系。所以对交际能力要求很高。再次,在课堂里,可以说对有关会计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我都基本掌握了,但这些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倘若将这些理论性极强的东西搬上实际上应用,那我想我肯定会是无从下手,一窍不通。自认为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的会计理论知识在这里只能成为空谈。于是在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下,我认为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会计操作中去,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因此,我作为一名会计专业的学生,就必须亲自动手去做,去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会计究竟是做什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