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开题报告参考范例(第23页)
本文共计9209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07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独塔双跨式斜拉桥也是一种较常见的孔跨布置方式,由于它的主孔跨径一般比双塔三跨式的主孔跨径小,适用于跨越中小河流和城市通道。
独塔双跨式斜拉桥的主跨跨径与边跨跨径之比一般为1.25~2,但多数接近1.52,两跨相等时,由于失去了边跨及辅助墩对主跨变形的有效约束作用,因而这种形式较少采用。
斜拉桥与悬索桥一样,很少采用三塔四跨式或多塔多跨式。原因是多塔多跨式斜拉桥中的中间塔塔顶没有端锚索来限制它的变位。因此,已经是柔性结构的斜拉桥或悬索桥采用多塔多跨式将使结构柔性进一步增大,随之而来的是变形过大。
斜拉桥的施工工艺及描述
主梁施工
主梁除钢主梁和叠合梁采用工厂加工制作,现场起吊拼装形成外,预应力混凝土主梁大多采用挂篮现浇或支架现浇,少数也有采用预制拼装法完成。挂篮悬浇法由于其造价较低,且主梁线形易于控制,采用较为广泛。在我国,挂篮悬浇从后支点发展大前支点(也称“牵索式挂篮”),从小节距发展到大节距,从轻型发展到超轻型从节段施工周期15天发展到最快4天,技术已经逐渐成熟。牵索式挂篮的采用提高了挂篮承载能力,加快了施工速度。
索塔及索塔基础施工
目前中国斜拉桥无论采用H形,倒Y形,还是钻石形索塔,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索塔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支架和模板工艺。近年来大多采用简易支架或无支架施工法;索塔施工模板、提模、翻模及爬模工艺,其中爬模造价较低,浇注节段高达6~9米,施工速度快,外观较光滑。斜拉桥因为其跨径较大使得主塔墩基础竖向荷载相应较大,从而基础工程相应较大。索塔基础一般采用桩基础、钢围堰、沉井、或围堰加桩基础施工方法。 硕士开题报告参考范例(第23页) 篇18
论文题目: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的生态式舞蹈教育研究
一、选题背景
最初选择“舞蹈教育”作为研究方向,是基于对本专业的兴趣,而最后对“生态式舞蹈教育培养”的选题确定,却是受到滕守尧先生的生态式艺术教育的影响。“生态”一词是目前世界上的热门话题,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地球生态保护,二是文化生态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警钟一次次敲响,人们开始意识到如果再不保护我们的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最终它们将离我们远去直至消失。根据滕守尧先生的论述,生态式艺术教育一改各种知识之间失衡的状态,将各门艺术看做为一个整体,即“艺术”。在这个整体之中,每一种知识元素通过模仿自然界生态系统,进行碰撞、融合,产生出新的知识结构作用于人类,使人得到可持续性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说生态式艺术教育是一种整体性、开放性的实施型教育理念。生态式舞蹈教育是目前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的补充,因此“生态式舞蹈教育”就应是在舞蹈技术学习基础上,囊括各门艺术文化及知识的认识,和对艺术作品评价能力的一种教学。它打破了舞蹈与其他艺术学科之间高耸的围墙,使舞蹈与他们相互产生碰撞,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艺术教学生态系统,它包括师生、内容、方法,以及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氛围。生态式舞蹈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具备舞蹈艺术知识与技能,同时又兼备综合艺术能力的普及型舞蹈教师,或舞蹈传授者。笔者认为生态式艺术教育那种试图从“生态式综合”来揭示艺术教育,与造就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艺术人才独特视角,能够使普及型舞蹈教育与现今社会就业需求更加有效接轨。此外,还期盼通过对生态式舞蹈教育的研究,并将其与当前普及型舞蹈人才教育模式合理地综合,能够弥补西南地区普及型舞蹈教育中的不足,甚至有可能产生一些创新和突破。近年来,中国的艺术教育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
20xx年 1 月,《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xx〕1 号)明确提出,要大力增加中小学,及高校艺术课程课时总量,将艺术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并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遗憾的是,艺术教育多被人看做美术和音乐教育,而有着显著教化功能的舞蹈常常被人忽视。正是这一事实,使得舞蹈教育依然是学校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舞蹈课程开课率不足、舞蹈活动参与面小、舞蹈教育得不到充分认识、师资培养及短缺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村学校缺乏基本的舞蹈教育,舞蹈教育的评价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等等。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的制约了舞蹈教育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我们知道,舞蹈是最古老的教育方式之一,无数例子证明舞蹈的教育功能比之其他艺术而言更为显著,它更容易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道德观,促进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进入 21 世纪后,知识经济时代随之而来,国家教育对艺术教育的普及依赖性越来越强,因此,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已经不再能满足教育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为更好的推进舞蹈艺术,众多院校已然做出改革。以云南艺术学院为例,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艺术院校,该校把握艺术教育规律,坚持服务于西南经济社会和文化艺术事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从以往传统的专业型培养模式转变为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因此,我们发现,培养具备扎实的舞蹈专业知识与技能和一定艺术基础知识,以舞蹈教育为主,舞蹈编创为辅,集音乐、美术、戏剧、文学等艺术基础能力的“一专多能”综合型舞蹈应用人才,是符合艺术教育现状要求,也是当今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的重点。那么,目前西南地区舞蹈院校的培养方式,是否能使我们未来的舞蹈毕业生成为“一专多能”、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型舞蹈应用人才?换言之,我们如何更有效的培养出拥有综合艺术基础知识、扎实舞蹈功底和实践教学能力,能够担负起当前艺术教育重担的普及型舞蹈人才,是本论文研究生态式舞蹈教育培养方式的初衷。在本论文研究中,笔者尝试用一种新的眼光来关注西南地区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所感受到的一切,在笔者的意识中,总希望自己对实践的兴趣和理论的学习,能够致力于探寻,并尝试解决西南地区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所以笔者将研究重点放在西南地区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与发展上。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舞蹈艺术教育已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因此笔者认为,在遵循舞蹈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上,有必要借鉴生态式艺术教育,来探索舞蹈教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相结合的途径与方式,着力加强舞蹈基础教育者的培养,为国家实施美育,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做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