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教学论文(第10页)
本文共计4075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6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三、善于使用表扬和批评
表扬不仅对受表扬的学生有鼓励作用,还会对其他的学生树立榜样,指出努力方向。如:有的学生不重视课堂发言,不大愿意开口。我就表扬善于表现的学生,表扬上课积极回答老师问题的学生,并且安排一些情景,在课堂上和学生对话,用他们出色的表演来打动其他学生。这对于被表扬者无疑是一种高度的赞赏和激励,也为其他的同学树立了榜样,起到了表率作用。
表扬学生的进步,鼓励他们的成功,会使他们更加愉快地去学习。然而,恰如其分的批评,也同样起到催化作用。
善意的批评不会损害师生间的情感,但任何时候都要避免冷嘲热讽,大声训斥,努力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如果发现学生犯了错误,一上课就态度生硬地批评,就会造成师生间的对立,进而影响教学。如果对学生宽容一点,既能对学生表示信任,又反映了老师的胸怀和见地。表扬和批评可以不拘形式,随时进行。如在平时批作业时,批考卷时,等等,我除了批分,纠正外,还总是写上几句鼓励性评语。
四、承认个别差异的存在,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兴趣
个别差异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受后天影响而形成的个人心理特点的不同。这些差异的存在表现在政治学习上就有着不同方面的学习优势。在教学中我经常发现,具有果断个性的学生其掌握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比优柔寡断个性的学生更强;内向性格的学生善于思考和记忆;外向性格的学生喜于交流,敏于作答。所有这一切的心理个性,都应该纳人我们的教学艺术,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学有所成。政治学习需要排除心理障碍,所以在课堂上我们不要过度地纠正学生的发言错误,尽量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善于利用奖赏和激励的手段培养学生学习政治学科的情感,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兴趣。
总之,师生心理勾通意味着师生之间“你可容我,我可容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教师不因教育教学的地位而凌驾于学生之上。而是以“我是学生友,学生是我师”的态度等待他们,等待“花儿静静开放”。以宽容、豁达、理解、信任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这样,老师的愿望、思想和教学方法很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老师的教学要求自然容易转化为学生的需求。老师才有可能成为驾驭课堂的“高手”。
教师教育教学论文(第10页)8
【摘要】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的工作动力可以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的工作动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按其来源可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内部动力是决定因素,而优良的外部动力能有效地提高内部动力,强化教师的工作动力。本文从确立合理目标、完善规章制度、加强人文关怀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因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和强化教师工作动力。
【关健词】 教学环境 工作动力 教师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教授活动中,教师是整个教授活动的设计者、发动者、执行者和管理者,是活动的运行和发展,是教授活动的主体。因而,教师的工作动力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动力的强弱。实践证明,教师的工作动力可以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持有较强工作动力的教师总是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风,高尚的职业道德,严谨的治学态度,高超的教学艺术以及对学生给予关怀,寄予希望。教师的这些特殊素质必然在教学中散发魅力,使学生产生尊重、敬佩感,同时也会产生某种追随感,甚至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鼓舞其一生。
教师的工作动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按其来源可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内部动力是决定因素,而优良的外部动力能有效地提高内部动力,强化教师的工作动力。因而,优化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是激发和强化教师工作动力的有效途径。
一 确立合理目标激发工作动力
目标是行动要得到的预期结果,同需要一起调节着人的行为,把行为引向一定的方向。合理的目标,即目标与教师的合理需要一致时,能引发出强烈的行为动机,使他们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指出人的需要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只有满足了低层次需要,高层次需要才会产生。我国学者也认为教师的需要具有多层次的动态序列,一般可分为生活需要、学习需要、政治需要、成就需要、文化需要。这五种需要相互联系,互相制约,需要层次的排列组合不断变化。一个人如果没有需要,就不可能有目标。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就会处于一种迷茫状态,工作就没有动力、没有热情,就会无所事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严重者“钟”也撞不好。所以确立目标,形成合理的目标体系,以目标的吸引激发教师的工作动力是非常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