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210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要体现在听说读写的各项活动中,更要落实在语文教育的整体过程中。
首先,教学设计应着眼于“文道统一”。
德育在语文训练中的落实并非是自发地、自然而然地完成的,而是在语文教师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活动,是教师在悉心备课、刻苦钻研、深刻理解基础上的精心安排。语文教师应该在分析处理教材、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及安排教学步骤等各项教学准备工作中,处处力求体现“文”与“道”的统一。
其次,教学过程要注意营造益于德育的人文环境。
在语文训练过程中,实施德育、美育的人为因素不仅仅包括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材料中,而且,语文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气质形象,语文课堂的气氛,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表现、教学风格,都对学生的思维形式和人格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或示范作用。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在于人与人的心零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凡是缺乏爱的地方,无论人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在语文教育中,如果教师能用心去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气氛,德育和美育就有了最切实的保障。
总之,以上是我对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一点认识。只有在理论上认清了这些问题,才能在实际中有的放矢,更好地搞好语文教学。
